2014-10-11

用溶解度判斷未知物質


課本上的溶解度測量實驗,已慢慢加溫的方式看燒杯裡的物質溶解。雖然有的老師說學生看著看著也覺得有趣,但也有許多人覺得這實驗無聊得很。因此稍微修改實驗,讓學生依據課本上說明硝酸鉀、食鹽、氫氧化鈣三種物質的溶解度與溫度變化圖來判斷三種未知物分別是哪一種。

純化混合物:鹽、細砂、鐵粉

課本的純化混合物實驗是將粗鹽分離,我稍微做個調整,就用課本內容裡的動動腦問題變成實驗,多加上一種物質:鐵粉,而細砂的則選用紅色的砂子。

用密度判別未知物質

依據物質的形狀,必須選擇量筒大小, 用排水法測量體積

原本的密度測量實驗,學生必須測量相同物質,測量不同體積或質量,以得到相同物質的體積和密度成正比,學習實驗中的變因 以及作圖技巧。但是驗證式實驗要談及操縱變因的設計不太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七上一開始系列探究實驗中的變因設計能力已該教得明白,因此決定改變實驗設計。

修改基本測量實驗為問題解決實驗:八上第一、二章

新學年的課程和上次又有截然不同的面貌,由於我自己是生物專業,因此在備課時找了兩位理化專業的夥伴討論課程,有位夥伴提到過去學生覺得課本的密度測量實驗和溶解度實驗 有些無聊,甚至不想做。
因此我們嘗試改變做法,將兩個基本測量實驗改成問題解決實驗,原本的「密度測量實驗」改為「用密度判別未知物質實驗」,「制式的純化混合物實驗」改為「具有自由度的純化混合物實驗」,「溶解度測量實驗」改為「用溶解度判別未知物質實驗」。(製備氧氣的實驗本身就很有趣,也有許多細節和難度,所以維持原本的實驗課程。)

2014-06-05

生態系課程 - 類PISA的提問

        最近有機會接觸到PISA試題,發現PISA所要評鑑的能力和國家統一的測驗(如:基測、會考等)所鑑測不太一致,因此雖然2006年台灣的科學素養施測得到不錯的名次,但是到了2012年卻相形失色(PISA科學素養施測結果 ),這結果不見得代表我們學生愈來愈差,而是其他國家的學生在這些能力表現較好(比較會這類型的考試)。

        全世界有許多國際性的鑑測,像是TIMSS或是奧林匹亞等,為何教育部要看重PISA的施測結果?因為PISA是由聯合國XX組織(OECD)舉辦,認為這些能力是未來人才所需要的能力,而施測結果意味著國家未來的潛力,雖然我們現在希望每個人跟自己比,但是被別國看扁了,心裏頭不是滋味。

2014-04-16

"畫"石作業-像個古生物學家一樣思考 第二回


        2014的化石課程仍延續上次「"畫"石作業-像個古生物學家一樣思考」,一開始規劃課程時曾考慮其他老師也十分有趣且有意義的課程,像是「化石大發現 經驗版」,但是我個人還是偏好能夠畫畫的課程,所以今年也繼續玩“畫”石作業。


2014-03-10

生物類比小書製作

前陣子看了月鈴老師分享小書的製作:「小書在自然科教學的應用-1」、「我們的自然小書」,除了同感月鈴老師分析小書的好處,也感覺十分有趣(就愛弄這些有的沒的),因此也想嘗試看看。